“只要在学校出事,学校就该赔钱?”“签了安全承诺书,就能高枕无忧?”相信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被这些问题困扰过。近日,雍文萍乡办公室主任李强律师,应萍乡市教育局邀请在萍乡开放大学“2025年全市中小学(幼儿园)平安校园建设专题培训班”上,用一连串真实案例和“反常识”知识点,为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一堂生动的校园安全“法治课”。
一、 这些“想当然”,全是校园安全“坑”
“幼儿园天天强调‘慢慢走’,孩子还是在洗手池摔了,这也能怪学校?”但李强律师接下来分享的案例,让大家瞬间清醒——某幼儿园5岁孩子因地面湿滑磕伤牙齿,园方说自己提醒过“慢慢走”,可拿不出地面及时清理的记录,也没证据证明老师当时在现场看护,最终法院判园方全额担责。
这不是‘冤’,“而是法律对8岁以下孩子的特殊保护。”李强律师解释,8岁以下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适用“过错推定原则”,简单说就是“只要出事,先推定学校有错,除非学校能自证清白”。反观另一案例,某初二学生不听指令,私自混合化学品被灼伤,学校拿出了完整的实验教案、课堂记录和安全规范,最终成功免责。
让人意外的是“安全承诺书”的真相。有老师说学校每年都让家长签,但李强律师指出,依据《民法典》,想靠承诺书免除学校法定责任,属于“无效条款”,承诺书更多是安全教育告知义务证据。某学校签了承诺书后,仍因未修好坏掉的运动器材被追责,就是惨痛教训。
二、 38%事故发生在课间!这些场景要重点盯
“万一真出事了,先送医还是先找监控?”面对老师的提问,李强律师给出了“30分钟应急攻略”,简单好记还好用。
1. 0-5分钟:先救伤,再留证
看到学生受伤,第一时间送医,但移动重伤者前,最好用手机拍张照,记录受伤时的姿态,避免后续说不清。
2. 5-15分钟:通知家长有技巧
别只打电话,打完后补一条短信,写明“孩子在XX时间受伤,已送XX医院,我们会全程跟进”,短信能作为书面证据,避免家长说“学校没及时说”。
3. 15-30分钟:组队固定证据
后勤老师拍现场照片(比如湿滑的地面、坏了的器材),班主任找无利害关系的同学写证 人笔录,安保老师调取监控并双备份(云盘+U盘)。“有个幼儿园监控坏了,没法还原孩子争执过程,直接被判担主责,这就是教训。”
三、 赔偿、沟通、保险:都在记的“干货”
培训后半段,李强律师的“实用知识点”让老师们纷纷掏出笔记本。比如赔偿不是“漫天要价”,江西残疾赔偿金有明确算法;更意外的是,就算没评上伤残,若伤害造成心理创伤,也可能获赔精神损害抚慰金——某老师当众呵斥学生致其心理阴影,法院就支持了1万元赔偿。
面对“难缠”的家长,李强律师也支了招:沟通时别慌,态度要共情,比如“我特别理解您的心情”,但内容要讲法律、摆事实,不被情绪带偏;如果遇到围堵办公室、殴打教职工的“校闹”,立即报警并录音录像,“法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武器”。
最后,他还提醒大家别忘了“校方责任险”:事故后24小时内报案,优先走保险理赔;最好附加“无过失责任险”,就算学校没过错,也能通过保险给点人道主义补偿,快速化解纠纷。
未来,雍文会继续走进校园,用更多实用的法律知识,帮老师们守住安全底线,让孩子们在校园里真正“平安成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