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文话苑|律师的情绪价值,从何而来?
2025-09-05 作者:韩焕霞
分享到:

最近听到不少耐人寻味的抱怨——

一位企业高管谈起他的代理律师,语气复杂:“他专业能力没得说,可每次和他沟通,我都觉得自己像个‘案子’,而不是‘人’。”

一位年轻律师在茶水间叹气:“合伙人修改文件时,如果能多说一句‘这里思路不错’,而不是直接划个红叉,我可能不会那么怕交作业。”

这些对话让我意识到,在法律这个高度理性的行业里,情绪价值的缺失,可能比专业能力的短板更早地侵蚀信任、消耗人才、甚至影响案件走向。

一、客户要的不只是胜诉,还有“被看见”

许多律师默认,客户只为结果买单。但现实是,当一个人深陷纠纷时,他同时经历着焦虑、羞耻、愤怒和自我怀疑。

1. 大客户为什么执着于“大律师”?

未必是迷信权威,而是渴望一种确认——“我的事足够重要,值得被认真对待。” 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分析,还有情绪上的托底感。

2. 败诉的客户为何更愤怒?

有时,他们愤怒的不是结果,而是过程中感到的忽视——“如果律师早一点告诉我风险,我至少不会觉得被蒙在鼓里。”

真正的专业,是让客户在每一个决策节点都感到:“我的处境被理解了,我的选择被尊重了。”

二、律所管理的盲区:把“严厉”错当“培养”

法律行业崇尚“ toughen up( toughen up)”,但过度强调“抗压”反而制造了更多内耗:

1. 低年级律师的沉默成本

当新人交上的文件总被批得一文不值,他们学会的不是“精益求精”,而是“尽量隐身”。一位红圈所实习生说:“我宁愿加班到凌晨也不敢提问,怕被反问‘这都不懂?’”

2. 合伙人的孤独

一位资深律师私下承认:“我们这一代是被骂出来的,所以觉得年轻人也该经历这些。但看到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,我突然想,我们到底在培养律师,还是在制造创伤后应激障碍?”

管理的艺术,在于既给出方向,又不熄灭热情。 一句“这个观点有意思,如果加上……会更扎实”,比全盘否定更能让人愿意迭代。

3. 情绪价值的双向流动:谁在滋养谁?

情绪价值不是单方面的“服务态度”,而是有温度的互动:

(1)客户如何反哺律师?

一位婚姻律师说,最让她触动的,是客户在调解成功后对她说:“您刚才替我说的那些话,让我觉得自己没那么不堪。”——这种反馈让她确信,自己的工作超越输赢,贴近人性。

(2)资深律师的“脆弱示范”

当合伙人愿意说“这个问题我也拿不准,我们一起研究”,年轻律师反而更敢创新。权威的松弛感,才是团队最好的安全感。

四、落地建议:让情绪价值成为生产力

1. 给律师的沟通心法

在分析案件风险前,先问:“您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?”

用“我们”代替“你”:“这个环节我们可能需要再强化一下。”

2. 给律所的管理动作

在案件复盘时,不仅讨论法律策略,也复盘客户情绪曲线:“哪个节点他明显焦虑了?我们当时忽略了什么?”

设立“成长反馈”机制:要求资深律师给年轻同事的修改意见中,必须包含至少一条肯定。

3. 给行业的长期思考

法律服务的未来竞争力,可能不在于谁更“强硬”,而在于谁更懂得在理性框架内,安放那些无处可归的情绪。

结 语:理性的尽头是共情

法律条文是冰冷的,但运用法律的人可以温暖。

当一位律师既能用专业厘清乱局,又能用共情接住当事人的崩溃;

当一家律所既追求胜诉率,也珍惜每个律师眼里的光——

这时,法律才真正成为庇护人的工具,而非碾压人的机器。

(放下笔,微笑)您说,咱们这一行,兜售的到底是“解决方案”,还是“希望”本身?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打开微信,扫一扫二维码,打开页面后,点击右上角的三点,即可分享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。